网约车定价规则透明应是行业基本共识

近日,有媒体调查发现,一些网约车平台抽成超过20%,有时甚至高达50%。也就是说,乘客支付的车费中,最多将近一半被平台抽走了。如此高的抽成比例,引发了的不满,也让外界聚焦到网约车平台的定价规则上来。

面对“抽成过高”“抽成规则不透明”的质疑,方面回应称,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占比,总体上为乘客应付金额的79.1%。平台抽走的两成多部分,扣除各项成本和税费,最终剩下属于平台的净利润只有3.1%。

3.1%的净利润,确实不能算高。但包括滴滴在内的各大网约车平台,之所以备受质疑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,平台方依靠优势地位,强势的主导了定价规则,而定价规则又不够公开透明,导致司机只能被动接受,权利得不到基本保障。

早在2019年,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《关于深化道路运输改革的意见》就明确提到,网约车平台公司“应主动公开定价机制和动态加价机制”,保障结算账单清晰、规范、透明,并接受社会监督。

其实,网约车作为中间平台,提供司机和乘客的撮合服务,从平台运营到安全投入,都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,在车费中抽取一定的费用作为利润无可厚非。然而,定价权完全掌握在平台手里、定价规则又模糊不清。在如此封闭的运营模式下,乘客的感受是打车费用不断上涨,而司机的感受却是收入不见多,甚至还减少了。这怎能不让人有情绪。

事实上,网约车所在的交通出行领域,有很强的公共性,平台不应有过度逐利的私心。只有将定价规则公开,账才能算得明明白白。外界方能判断,现有的抽成公式有无依据,是否合理。这不仅是平台理应主动为之的义务,也是面向“明码标价”的基本,更是对平台自身的一种保护。

网约车行业刚起步时,平台为了快速吸引用户,做大市场规模,不断推出面向司机和乘客的各类补贴。如今,平台成熟之后,利用乘客已养成的消费习惯、利用平台相对垄断优势,通过不透明的定价体系,来“克扣”司机应得的收益,可谓是见利忘义。

随着舆情的发酵,滴滴公布了收入构成和计价规则,及时回应质疑的态度值得肯定,但这种回应仍然是被舆论推着走的结果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抽成不透明,是网约车行业普遍现象。目前,除滴滴以外的其他网约车平台仍未见到有相应的回应,如此沉默的态度自然说不过去。

此次风波再次敲响警钟——网约车平台应该行驶在公开透明、规范的轨道上,力保服务规范、计价公道,坚守便利司机和乘客的初心。如果资本逐利的野心太重,强势地“收割”乘客或者司机,这样的生意注定不会持久,平台也一定会被自己的功利和短视所反噬。

网约车问题请联系微信:CCSK166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代码图片